曾氏君品公親族會
世代的智慧與傳承

曾氏君品公親族會不僅是一個宗族組織,它象徵了一個世代相傳的信仰和價值。從宗聖公的孝道教誨,到每位成員身上所展現的忠誠和信用,君品公親族會是曾氏家族的驕傲。這裡,我們尊重傳統,也追求創新,致力於將這些核心價值傳遞給每一代,並希望更多人能共同參與,共同守護這份深厚的文化遺產。

公親族會組織架構

01

理事長

代表社團法人,綜理親族會的所有會務,負責推動、規劃,並作出決策。

02

秘書長

協助理事長完成各項會務,推動及規劃會議,執行與內政部的各項事務,並確保與理監事的溝通協調。

03

副秘書長

協助秘書長進行各房會務活動的推進,作為會員的聯繫窗口,並負責各項會員資料的申請和更新。

04

常務理事

在各房設置,協助綜理理事長的會務推動,並作為理監事會議的聯繫窗口。

05

常務監事

在各房設置,負責綜理和審核會務的各項經費收支和年度預算。

06

祖塔及寄金亭管理人

負責祖塔環境管理與維護及寄金亭寄放管理。

歷年大會手冊

瀏覽我們過去的大會亮點和資訊。點擊下方PDF文件進行預覽

紀錄曾氏上祖族譜

曾氏族譜追溯自曾氏始祖法綱公,字裕振,跨越多個世代,其血脈延續至今。族譜詳細記載了每一代的成員以及其子孫,從六十三世法綱公至二十世的族人,梳理了曾氏家族的源流及其分枝。

透過此族譜,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家族的發展脈絡和各個世代成員之間的關聯。特別的,十六世君品公和其子孫的記錄,揭示了他們從渡臺開始的新篇章,以及家族在臺灣的發展歷程。

此外,族譜不僅是對過去的紀錄,也是對未來的指引。它告訴我們家族的歷史、成員的成就,以及我們的根和源。透過族譜,家族成員可以認識自己的家族背景,強化家族凝聚力,並為未來的世代提供一個明確的方向和參考。

宗長仙逝處理流程

當宗長仙逝時,家屬需首先通知各房副秘書長,包括第三、第四、與第五房的副秘書長。接著,會進行相關的會員資料更新,如資料變更和新增。為表示對宗長的尊重,本會將提供花籃或奠儀以示追悼。在完成以上程序後,會通知理事長,並與寄金亭管理員聯繫,完成相關的管理事宜,包括支付管理費和資料填寫。

  • 宗長家屬須以訃聞通知各房副秘書長。
  • 第三房副秘書長:曾德成,聯絡電話:0933-110343
  • 第四房副秘書長:曾徳量,聯絡電話:03-5578988、0928-304314
  • 第五房副秘書長:曾德松,聯絡電話:03-5996742、0932-287891
  • 進行會員資料的變更。
  • 若需要,進行會員資料的新增。
  • 本會將會準備花籃或奠儀敬輓。
  • 通知理事長。
  • 通知寄金亭管理員,曾德志,連絡電話:03-5900500、0963-071418。
  • 收取寄金亭管理費,總額$1200元。
  • 進行資料填寫。
宗長仙逝處理流程簡介
聯絡我們
+1 800 755 600

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四段2號

曾氏宗親會 - 祖訓

宗聖公強調每天都要從三個方面反省自己:是否對人忠誠、是否與朋友真誠、是否真正地學習和實踐。這三省是他的主要遺訓,也是我們日常生活的指導原則,教導我們謀求上進,並持續學習。

本會會徽簡釋

  • 我始祖宗聖公,以孝行揚名於世,著有孝經。為遺訓後代子孫,故會徽以「孝」字為主。
  • 紅、白、藍三色之盾形,象徵宗聖之第二遺訓三省(吾日三省吾身)。
    • (一) 為人謀而不忠乎。
    • (二)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。
    • (三) 傳而不習乎。
  • 孝字兩旁之青竹,象徵君子之虛心氣節,敦親睦族,有省身念祖之意。

祖訓 - 三省吾身

宗聖公的三省吾身,在論語裡面都有記載。宗聖公的“吾日三省吾身”即是會徽圖案中所舉的三點:

  • (一) 為人謀而不忠乎。
  • (二)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。
  • (三) 傳而不習乎。

三省吾身,是宗聖公的第二遺訓。在這科學昌明的太空時代,仍可作為我們的座右銘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應該從這三方面反省、檢討自己一天的工作和學習的情況,以敦品力學的精神謀求上進。

首先,我們應該檢討忠。忠是忠誠老實,對朋友、對國家、對社會都要忠誠老實。交朋友要講信用,誠實可靠。信和忠是相輔相成,很難分割的。習是學習和練習的意思。人生活到老,學到老。所以,我們要使自己成為有意義的社會國家的人,就應該學習宗聖公「吾日三省吾身」。

宗聖曾子傳略

我始祖宗聖曾,字子輿,春秋武城人。天生至孝,年十有七,奉父命學於孔子。曾子的孝行受到眾人的讚譽,他的孝經也被後世尊崇。曾子以孝為人生全德,他的學說和遺訓至今仍受到崇敬。

錄記曾氏上祖族譜

原籍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岡山鄉

  • 渡台後世代輩序君啟肇慶昌茂維安德增嘉祥紹榮興忠信傳修省(嗣後以俟繼起)
  • 輩序繼加二十代貽謀資燕翼世代永流芳富貴連綿遠勤儉立綱常

原籍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岡山鄉

  • 渡台後世代輩序君啟肇慶昌茂維安德增嘉祥紹榮興忠信傳修省(嗣後以俟繼起)
  • 輩序繼加二十代貽謀資燕翼世代永流芳富貴連綿遠勤儉立綱常

記載事項

民國二十四年日本昭和十年乙亥歲農曆八月十三日丑時,興工建立祖塔於下陰影窩丁山兼午吉度分金,同年十二月十六日卯時奉請列祖登位,至丙子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丑時圓竣;但是此祖塔有份者詳細記載於當時所立合約書為據。

詳 考

祖系姓氏所由來載諸史冊,彰彰可考;雖樹大枝分,源長派別,不外混沌初開,乾坤始奠時也。黃帝生於軒轅之邱,故號軒轅;軒轅姓公孫,其子孫姓己,又姓姬,後又姓姚。軒轅生昌意,昌意乃少昊之兄;昌意生顓頊,顓頊生鯀,鯀生禹,禹係初夏之王,禹王始更姒姓;禹生啟,啟生仲康,仲康乃太康之弟;仲康生相,相生少康,少康係夏中興之君;少康生曲烈,曲烈係帝杼之弟,少康封次子曲烈于鄭國;曲烈生炫忠,炫忠生坤仁,坤仁生錄,,生浩源,浩源生富材,富材生焜,焜生伯基,伯基生洗,洗生汪,汪生志梁,志梁生煌,煌生相奎,相奎生世鑒,世鑒生政,政生模,模生瑞煥,瑞煥生錦榮,錦榮生共,共生桂茂,桂茂生照,照生培元,培元生銈,銈生允渿,允渿生杞,杞生惟熹,惟熹生塤和,塤和生成銳,成銳生椿,椿生炯,炯生垣,垣生銷,銷生移波,移波生時榮,時榮生炳,炳生均,均生鈴,鈴生弘一,弘一生松,松生浥,浥生祥傳,祥傳生烓,烓生垢,垢生字鑾,字鑾生沛恩,沛恩生樸,樸生巫;巫本係姒姓,鄫國世子,當春秋之鄭,莒人之殃,奔鄫去邑而為曾氏,實係肇曾之祖也。巫生阜,阜生點,點生參,家學淵源,明道統之正傳,啟後學之軌範。參公屢封郕伯瑕丘侯、宗聖公;惟  宗聖公為最傳道統于子思,思傳之孟子,有功于孔聖,福及于苗裔,繼世書成;而四世祖  西公、五世祖欽公一脈相承,先前裕後,列序既可為厥后觀矣。

    初祖鄫國,墓在濟寍府嘉祥縣南武村;子孫移居諸省府州縣,由盧陵至龍潭、吉水、寍化,創居立業,祖墓多在蘭溪;揆厥所自曾氏始初于鄫,姒姓初封,在春秋宣公時,不克自立;襄公六年,以不輔魯,為莒滅於鄫,故封魯,遂因魯賜姓為曾氏,卓然著見於後世者。  曾點由元是也,迨後繁衍派別,或遭亂世、或適異國,昭穆秩然不失其序,稱為燦然不亂其倫,莫非尊重祖者也,直至順帝壬申七月設建武城。

    蓋聞物本乎天,人本乎祖,而祖亦有所本焉,苟徒溯乎近祖,而不溯乎祖之本,而譜誌之;何以知一脈之所自出哉?如我祖武城一脈,原本乎姒姓,夏禹王之裔,至夏中興之君,少康之次子曲烈,封于鄫國;及春秋式微,國為莒滅,鄫國世子巫,仕於魯,子孫居魯者,遂因魯賜姓,去邑而為曾氏,是為得姓之始也,數傳至武城。

    箴公名點字子皙,始顯聖門,封武城萊蕪侯子。  參公字子輿,學通一貫,得傳聖道,封郕國宗聖公,是我曾氏之始祖也。嗣後賢宦代著封贈,世及至西漢末;十八世  據公不仕王莽,率我族二千餘人,遷江南繼遷江西、盧陵、吉陽等處,後因東漢復興有功封關內侯;及至唐朝  奮公,官居仕尚書,加封魯郡開國公,後遷居雲蓋,此吾分派祖也。迨至宋朝  彥公始遷于寍化,但是  宗仁公之子天職十郎,即係  志誠公是聶氏媽之夫,此時既五十六世矣;而  聶氏媽痛夫既逝,創業未成,攜其子與夫弟  天爵公(志明公)媽范氏,捐寍化而來廣東。仰  天祝曰:若遇籮索斷則止,至梅州徐溪籮索果斷,爰止斯土;後  聶氏媽歿,葬在蛇頭岡,是吾族之祖,其功至鉅焉。自是以後,人文蔚起,登科發甲,代不乏嗣,遂為郡邑望族;溯當初一郎居松源洞,二郎居崎山及七都,三郎居羊牯鬥,四郎居南華垻與興寍,五郎居三河與潮城,六郎居長樂、倒車及所裏、石扇等。夫弟居蓼坡,由是支分派別,散居各州各郡者,不可勝數,宜知皆為  聶氏媽之裔也;特世愈遠而族愈渙,若不立譜,歷誌而聯属焉;不幾一體而分者,竟以途人視之,根源仰體,其聯合一體之心,仁孝之謂何,誠後人之不得辭其愆也;以是舉族捐資,鳩工刻譜,按房分之來歷,序世次之源流,自  聶氏媽傳下族属世系,枝枝條列,葉葉牒出,其聞名諱行業、生歿死葬,悉為開載,仍詳小註,立戒謹嚴,用勸周密,俾後之人,一展譜而知其為某派第幾世,某世弟幾人,為某事有益於身家性命,可多而為之,某事有愧於倫常廉恥,當謹而勿為;則尊卑定,昭穆分,禮義積,而仁孝全;庶幾患難相周恤,吉凶相慶吊,世綏遠而誼益篤,族雖繁而情彌合,一體而分者還視之如一體焉;則先人以慰,後人以昌,族譜之益,豈淺顯哉。

曾氏世次源流

下之原文所敘,若有不合于鑑史者,並語有不伶俐者,希宗參刪易之。

曾氏始祖箴公至六十三世  法綱公,字裕振,生六子;廣新公字振豐,居興寍,即大明丁未科進士榮科公之祖;廣深公居龍川、歸善、愽羅,即大明進世三任提學守約公之祖;但廣明、廣高、廣用三位祖公移居石寒,又徙潮陽及揭陽,即大明進世監察院用昇公之祖;但是歷年久遠,祖諱或易地而換名,或因字名而忘大號,亦或因法名而忘實字,子孫不知如何所指哉。但六十四世廣明、廣高、廣用三位祖公三位係共同遷居石寒,又徙潮陽及揭陽等處,創業立祠,不知幾經櫛風沐雨之勞,而成貽謀燕翼之計,世世子孫,蒙業而安,由是分居各處,皆  公等之厚澤所留貽也。但是三位祖公當時遷徙同處創業,哪一位是吾族之祖,詳查並無實據,況上世族譜先年既失,自三位祖公以上及以下,皆無實據可考,雖訪於諸老成及參諸他譜,似有可據,然每多疑處,究難強說以誣人;惟明末  大受公一誌,略敘大意為得,  廣用公係吾族之祖,其餘概不敢錄,蓋前輩不能詳明,況後輩何由而知其詳也;但既失於前,宜修於後,自我十六世  君品公祖妣詹太孺人,生二子:啟賢、啟榮,當時由祖妣  詹太孺人率二子渡臺,當初係住在桃園新庄仔,不久又徙倫坪,後遷下陰影窩,是吾族渡臺始祖也,功至鉅焉;迄今十餘世,族眾有各分居,若不修立譜牒,序其世次,昭穆恐愈久而愈紊,又將何以對先人,而啟後人也;茲將渡台始祖十六世  君品公派下,裔立宗派族牒,以記歷代次序及同宗分枝,並撰自十六世以下,命名輩序二十代,依次命名;其輩序係在中字,庻問名而知尊卑,分居儼如聚處,本居百世可以無紊。其生男命名,即記于譜,以便各處命名,不致輩序有紊,如有能勤一業,成家成名,為宗族爭光者,亦記于譜,以垂后昆,俾賢子肖孫,一展牒而知所感焉;至有敗德亂常,為宗族羞者,則合族鳴鼓而攻之,以示警戒而已,若不詳細書之,恐失隱惡揚善之意;凡我宗族,各宜抄錄一本,以至自己本末,其序至分派處,但是只記分派一代,不然世遠牒繁,難以悉知;有志于斯者,尚其勉之,豈獨吾宗族之望哉,抑亦自  君品公以下所深有賴焉。